当前位置:首页>名人百科>张荫麟简介

张荫麟简介

发布时间:2022-01-15
83人浏览
张荫麟(1905—1942),无字,号素痴,亦常作笔名,广东东莞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张荫麟1905年11月出生于官宦之家,1922年毕业于广东省立第二中学。次年,考入清华学堂中等科三年级肄业。仅半年,在《学衡》杂志第21期上发表处女作:《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针对史学家梁启超对老子事迹考证提出异议,清华师生大为震动,并得到梁启超的激赏。1924年6月,又发表论文《明清之际西学输入中国考略》,分析明清两代传入的西方学术的差异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张荫麟

别名:号素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东莞

出生日期:1905年11月

逝世日期:1942年10月24日凌晨三时

职业:历史学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主要成就:创作《中国史纲》

代表作品:《中国史纲》

生平简介

2

张荫麟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并先后在《学衡》《清华学报》《东方杂志》《燕京学报》《文史杂志》《国闻周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和学术短文40多篇,深得当时史学界称赞。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年获公费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西洋哲学史和社会学。留学4年,修完应学课程,未待期满,已获哲学博士学位,提前返国。

1934年,回国应清华大学之聘,任历史、哲学两系专任讲师,并兼北大历史、哲学课。1935年4月,他与伦明之女慧珠结婚。暑假后应教育部之聘,编撰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出“上古篇”,虽是为高中所编教材,然其功力与学识并不稍减,而其取精用宏,引人入胜,乃归入中国史学名著不愧,贺麟先生称之为“他人格学问思想文章的最高表现和具体结晶”,其书“有真挚感人的热情,有促进社会福利的理想,有简洁优美的文字,有淹博专精的学问,有透彻通达的

展开阅读全文 ∨

往事略集

3

1905年张荫麟生于广东东莞石龙镇。幼年家境颇殷,富于藏书,父亲督教极严。其父去世后,家道中落。1921年,年16,考入清华学堂。在清华求学八年,学业大进,对中西文学、史学、哲学均有兴趣,尤深于史,才名震一时。

1923年9月,在《学衡》第21期发表《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一文,对梁启超考证《老子》认定其在孟子之后的六条证据1,逐一进行批驳。梁启超读后不以为忤,反而给以揄扬,叹为天才,以为将来必有所成就。自此一举成名,所作益多,迄殇不懈。梁启超也成为他终身最为尊敬的前辈学人。

以才识为崇尚,虽深于考据,但瞧不起考据;以为考据虽为史学,却非史学之难,而史才实难。史才成为他治史所悬最高鹄的。所作文章多发表于《大公报》《学衡》《燕京学报》《清华学报》,文笔犀利流动,富于批判精神,内容涉及文、史、哲三界。

清华求学期间,张荫麟积极广泛地参加当时学术界的许多讨论。经他批评或表扬的著名学者有胡适、冯友兰

展开阅读全文 ∨

为人处世

4

二十世纪中国新史学的开山大匠,是两个广东人,一为新会梁启超,一为东莞张荫麟(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卷一)。或曰,上世纪二十年代清华文科才子以钱锺书、张荫麟为翘楚,曾有“北秀南能”的品题(钱锺书《槐聚诗存·伤张荫麟》自注)。然而,数十年后,梁、钱之名播在人口,知与不知,皆要唤他一声“国学大师”,荫麟之姓字却浸久无闻,生平行事固少人知,学问才情亦无人表彰。

广受大师敬重

大师们敬佩的人却不是大师

张荫麟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卒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享年仅三十七岁。然则其名不彰,以其命短?似不然。短命而享大名者,前有李贺(二十七岁卒),“诗鬼”之光炳耀千年,同时有徐志摩(三十四岁卒),“情圣”形象迄今深入人心。难道,诗人天生具有名誉优势,史家入行便已注定身后萧条?是又不然。陈寅恪是史家,尝赋“共谈学术惊河汉”之句,对荫麟揄扬甚至。陈氏著作之专门难读远甚于荫麟,且生平不作通俗文字,而今日学

展开阅读全文 ∨

友人追忆

5

在九年苦战中,倒下去无数千万的战士,是他们的血和生命,换取了民族的解放。这些战士,他们的名字不为人所知,他们的功绩被少数人所篡窃了。

在九年苦战中,倒下去另一些值得后人纪念的人物,他们坚守着岗位,忍饥受寒,吃下去的是草,却用奶来养育下一代的成员。他们被贫穷、被疾病所侵蚀,放下笔杆,永远不再说话了。如今,这些人的名字也渐渐在湮没中。

在后一类人物中,我的朋友张荫麟是其中的一个。

荫麟死去已经四周年

在他死后的两星期,在昆明的朋友曾经有过一个追悼会,此后几年似乎大家都不想得起这个人了。

在他死后的一个月,我曾经写信给浙大张其昀先生,表示愿意替荫麟整理并出版遗作。张先生回信说,这些事浙大都在做,无需重复了。不久之后,张先生去美讲学,隔了两年,张先生回国,荫麟的著作似于毫无消息,到今天还是如此。

荫麟生前已刊的书,为青年所爱读的《中国史纲》,被某书店所盗印。这书店的主持人似乎还是荫麟生前的同学。为了这个问题,我

展开阅读全文 ∨

叙史方法

6

张荫麟,除了一本未完成的教科书,张荫麟似乎再没留下什么。那是一本不到16万字的小册子。最初由于笔误,曾署名为“杨荫麟”。1935年,他应当时教育部之邀,为高中生撰写历史课本。

这本不是什么难事,尤其对于一位清华大学教授而言。更何况,还是这样一位教授:与夏鼐、吴晗和钱钟书并称“清华文学院四才子”;被吴宓称为“梁任公第二”;梁启超首次与他相见,也赞叹为“天才”。但这位学者却郑重地为此请假两年,专门编写此书。区区一本高中教材,动用的阵容可谓豪华:在原先的计划里,张荫麟执笔汉以前,吴晗负责唐以后,并邀请王芸生、千家驹等撰写专题。张荫麟一直不满当时的历史教育,说教材无穷无尽地排列着名字和史料,让青年人“被迫重温再温可厌倦的一套杂凑的机械的史实”。因此这本名为《中国史纲》的课本既不重考证,也不引原文,而是用“讲故事”的笔法来“画”历史。以至几十年后一位网友形容这部历史课本是“好莱坞大片”,“看起来一点也不

展开阅读全文 ∨

历史看法

7

第一,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张荫麟认定价值就是真善美的统一,而从哲学上的一般价值观说到社会价值,就会必然引出历史的效益问题,涉及到制约史学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读者。读者的重要性,可以在当代西方显学接受美学理论中得到说明。当然,张荫麟对读者的注重只暗含在其理论与《中国史纲》的写作里,需要我们将其“演绎”和“解读”出来。历史的社会价值,或者说历史的效益,往往取决和依赖于读者的接受广度和深度,因此,“读者”应该是历史学范畴之内的因素,不应排斥于史学之外,而最能引发读者积极接受或消费,从而使历史学能够“推销”出去的最佳途径,莫过于艺术了。艺术的感染力最强,艺术表现的人类精神风貌最亲切动人。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度”的问题,即不能伤害历史的科学性。张荫麟说:“一个健全的文化就是能使一切最后的价值都得到和谐的发展,都并育而不相害的文化。”因此,一个健全的历史学,不但要求真,亦要求美。求美的问题,对马克思主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8

张荫麟在清华读书时,为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在城里兼课,给一些广东学生补习英语。学生中有知名学者伦明的女儿伦慧珠。张荫麟苦恋其未果,后来,在张荫麟留学斯坦福期间,伦慧珠和他恢复了通信,两人在1935年四月结婚。

北京沦陷后,张荫麟辗转到了昆明,那时的他已经和心仪多年的另一东莞大儒伦明(1875-1944)之女伦慧珠结婚,并育有一子张匡一女张华。此时一个女孩就此闯入了他的感情生活。这个女孩就是容庚的女儿容琬。容庚比张荫麟只大11岁,和张氏亦兄亦友。在张荫麟学术活动初期,容庚多有提携之功,他主编的《燕京学报》曾多次刊发张氏论文。对于张荫麟和自己宝贝女儿的不伦之恋,容庚显然持反对态度,此后《燕京学报》再也没有刊载张荫麟文章。

容琬情窦初开的心,也已被张荫麟占据;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她一直和张荫麟有通信、见面的机会,她的文章和译作都经过张荫麟精心修改,张荫麟历年来给她的片言只字,她都如获至宝般地珍藏着。对于

展开阅读全文 ∨

世人评说

9

史家张荫麟写出《中国史纲》一书后,好评纷纷。

熊十力说:“荫麟方在盛年,神解卓特,胸怀冲旷,与人无城府,而一相见以心。使天假之年,纵其所至,则其融哲史两方面,而特辟一境地,恢前业而开方来,非荫麟其谁属乎?”

王芸生称“张荫麟是中国学界的一个国宝。……他的中国文学受教于王静庵先生(国维),西洋文学受教于吴雨生先生(宓),……为梁任公先生所赏识。他不仅文史淹博,哲学的素养尤深。”

《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以编辑部名义曰:“君资禀英迈,于文哲诸学靡不窥其奥要,尤邃于史,雅擅为文。生平著述凡百万余言。壮思泉涌,词锋飙发。其文赡,其辞丽,其识精,故其旨远。理致条达,笔端常恒挟情感,誉之者谓新会梁氏以后一人焉。”

张其昀说:“《中国史纲》一书是呕心沥血的著作,他常常工作至午夜以后,因此就深伏了病源。本书价值,识者自有公评,即就文字而论,亦用力至勤。世人多惊羡其文笔之粹美,以为胜过一般文学创作,不知其字字珠玑,皆为

展开阅读全文 ∨

张荫麟

张荫麟

Copyright © 2016-2024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