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人百科>向哲浚简介

向哲浚简介

发布时间:2022-01-16
14人浏览
向哲浚(1892-1987),湖南省宁乡县双江口人,早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归国后曾任北京、法政、东吴等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结束后,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远东国际大审判结束后,拒绝了国民党政府让其出任“最高法院首席检察长”的任命;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法政大学、上海大夏大学、东吴大学担任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又先后在复旦大学法律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担任法律教学和研究工作。1960年担任上海财经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兼外语教研室主任,1965年退休,1987年8月31日逝世,享年96岁。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向哲浚

别名:别号明思,曾用名向哲文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宁乡县双江口

出生日期:1892年

逝世日期:1987年8月31日

职业:中国法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耶鲁大学、华盛顿大学

主要成就:参与“东京审判”

早年生涯

2

向哲浚,1892年出生。

1910年考入清华学堂的前身游美肄业馆,1917年从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文学和法学,并获得文学和法学两个学士学位,随后入华盛顿大学学习国际法,获法学博士学位。

1925年秋回到中国,担任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河北大学法律系以及北京法政大学教授。

从1927年起,向哲浚又先后出任司法部和外交部秘书,最高法院检察署首席检察官和最高法院湘粤分庭首席检察官、苏州地方法院院长,上海第一特区地方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

东京审判

3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远东盟军总部在组建国际军事法庭的过程中,向中国政府要求派遣一位精通英语、有英美法和国家法知识背景的法官。

中国政府就决定选派向哲浚出任此职。但向哲浚考虑到起诉惩治战争罪犯,检察官的责任可能更为重大——尽管其许多工作是默默无闻的,加上年龄等因素,故他推荐了其清华大学出身的师弟、同样有着英美法知识背景、精通英语的梅汝璈出任法官,自己则担任了检察官一职,并且在组建富有战斗力的中国检察组,广泛收集各个战犯的罪证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946年1月28日,由美中英苏法等11国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中国政府任命梅汝璈为中国法官,向哲浚为中国检察官。是年2月7日,向哲浚向国际检察局递交了中国认为的11名日本侵华战犯名单。然而,由于日本投降后有计划地销毁了大量侵略证据,向哲浚带去的除战犯名单外,没有更多的证据。为此,他带领工作人员前往中国过去的敌占区

展开阅读全文 ∨

晚年岁月

4

向哲浚在东京审判结束后,特意搜集了两大箱资料,包括数以百计的审判记录和书稿文件,准备回国后述职,结果当时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竟无人过问此事,导致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不知所踪。

国民党政府先后委任他为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长、司法院大法官等要职,但都被婉拒。

1949年2月,留在上海的向哲浚接受大夏大学和东吴大学的聘请,讲授《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审判》等课程,接着参加了思想改造运动和院系调整,转到复旦大学法律系任教,以后又调到社会科学院和上海财经学院(即今日的上海财经大学)工作,任财经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组主任多年,直至1965年退休,他每天按时到学校上班,从不向人夸耀当年的经历。

一位1963年到上海财经学院任教的老教师回忆当时的向哲浚:年过花甲,头发花白,个子不高,身体硬朗,有种不怒自威的神采。在年轻老师的眼中,他不仅是个学者,更是个和蔼可亲的长者。

向哲浚年少时作为清华学堂的放洋生留学美国,获华

展开阅读全文 ∨

向哲浚

向哲浚

Copyright © 2016-2024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