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人百科>张龙翔(前北京大学校长)简介

张龙翔(前北京大学校长)简介

发布时间:2022-01-25
140人浏览
张龙翔(1916.3——1996.10),教授,生物化学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回国。曾任重庆桐油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张龙翔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

出生日期:1916年3月19日

逝世日期:1996年10月24日

职业:北京大学校长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化学系

摘要

2

张龙翔,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家,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是北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蛋白质工程国际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创建人。为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专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为胰蛋白酶工程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个人简介

3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第一至三届副理事长。专于生物化学,从事致癌芳香烃代谢作用、结核菌脂质、葡萄糖脂肪酸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并通过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研究动物的亲缘关系,提出了大熊猫应在食肉目中划为独立一科的见解。撰有《猪胰蛋白酶自溶后活性产物的亲和层析分离和动力学性质》、《大熊猫及几种哺乳动物乳酸脱氢酶同工酶M的一级结构比较研究》等论文,与他人主编《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1958年他领导生化教研室师生成功完成八肽(催产素)的化学合成。1985年在对胰蛋白酶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始了胰蛋白酶的分子设计与蛋白质工程的研究,这项研究成为国家高技术发展“863”计划中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项专题研究。在他的领导下,建立了我国第一批生物化学硕士点和博士点,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生物学科发展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个人履历

4

1916年3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

1930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学习。

1933年高中毕业,升入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4年插班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1937年毕业。

1938年考入岭南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

1939年应聘到昆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任研究助理,同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未能成行。

1940年改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从事致癌多环芳烃代谢作用的研究。

1942年获博士学位后,去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在著名生物有机化学家安德森(R.J.Anderson)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行结核杆菌脂质化学的研究。

1944年应聘到重庆桐油研究所任研究员。

1946年受聘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

1950年任北京大学代秘书长等。

主要论著

5

1.张龙翔,程榕时。高级脂肪酸的葡萄糖酯11.软脂酸-α-D-葡萄糖五酯的同质多晶现象.化学学报,1953,19(3):139~143

2.张龙翔,程榕时。高级脂肪酸的葡萄糖酯11.软脂酸-α-D-葡萄糖五酯的同质多晶现象.化学学报,1953,19(3):139~143

5.郭虹,倪逸声,张龙翔。猪胰蛋白酶自溶产物中δ-,γ-,和σ-胰蛋白酶的分离和结晶.生物化学杂志,1985,1(5,6):53~59

9.夏东元,姚仁杰,张龙翔。河蚌C反应蛋白一级结构分析。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0,16(2):215~223

10.张龙翔。蛋白质的分子进化。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学术讲座汇编》(第一集),104~108

11.张龙翔,张庭芳,李令嫒。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九次印刷),1997年第二版

12.倪逸声,张龙翔。胰蛋白酶工程研究进展.生物工程进展,1992,12(1)2~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贡献

6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制定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张龙翔选择了分子生物学中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作为基础性研究方向,并以从1954年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即开始的、制备具有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晶胰蛋白酶及其结构与活性功能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胰蛋白酶在自溶过程中化学结构的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结构不同但仍具有酶活性的δ、γ、σ三种胰蛋白酶自溶产物,以及它们与苯甲脒复合物的晶体,并对它们的化学结构、溶液构象和性质做了研究。还合成了δ胰蛋白酶与绿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复合物单晶,进行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在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建立起一个具有先进水平、设备齐全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实验室。

该实验室的另一项科学研究工作是以特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作为分类学特征,研究我国珍稀动物大熊猫与相关动物的亲缘关系。通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M4氨基酸序列分析来判断大熊猫在动物分类学中及其在进化过程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

工作经历

7

张龙翔对学会工作一贯非常重视,他认为学会是学科同行“以文会友”、交流学术、增进彼此了解与团结的民主形式和群众组织,是帮助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人员的纽带和桥梁。他参与创建了中国生物化学会,长期担任常务理事和副理事长,并多次参加国际生物化学联合会举办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第六次全国生物化学学术会议暨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国生物化学会第五届理事长。1982年,又与杨福榆等创建了北京生物化学会,被连续推选担任第一至第三届理事长。并从1984年筹建开始就积极、热心支持由中国生物化学会主办的基础性高科技学术期刊《生物化学杂志》,始终担任常务编委,认真细致地审阅稿件,积极参与谋划刊物的成长。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还根据理事会的讨论和决议,申请将学会和学报的名称,变更为与国际对口联合会的名称接轨的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及《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以便于国际间的联系和交流。他对学会工作认真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

担任职务

8

1980年任国务院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1981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生物学科评议组副组长。1985年任王宽诚教育基金会考选委员会委员及学务委员会委员。1986~1992年任中英友好奖学金资格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多次赴英国考察,与英方代表哈塞尔(C.Hassall)教授共同提出有关的规划。1987~1990年任国家发展高技术“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蛋白质工程主题评审委员。1991~1993年任“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评估员。从1981年起,在他担任中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考选项目(ChinaU.S.BiochemistryandMo1ecularBio1ogyExaminationandApplication.CUSBEA)中方主席的九年间,一贯秉公考选,对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考生一视同仁,北大学生每届都有中选者,但从来没有得到过“近水楼台”之便。先后通过此项目选拔赴美国在多

展开阅读全文 ∨

与病魔抗争

9

1993年7月26日,我国著名医学发明家刘同庆得知张龙翔患癌症后,便和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著名病生理专家周舒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王镜岩教授(前北大校长张龙翔教授的学生)一齐去北医三院高干病房,为前北大校长张龙翔教授会诊。在病房主任办公室里,刘同庆发现,张龙翔是前列腺癌伴全身广泛骨转移。目前最棘手的是,其整个颈椎、腰椎骨质破坏的程度,随时会引起高位截瘫累及生命。院领导为张校长的病情已多次组织讨论,都认为目前没有什么特殊方法来治疗。也邀请了肿瘤界专家来会诊,他们一看到ECT片后,连患者都没有去见一见就都走人了。

当刘同庆一行走进张龙翔病房中时,张龙翔欲仰身示意,突然又痛苦地缩回上身平卧在床上,刘同庆急忙趋前对他说:“张老,您千万别动,今天您只管听我们说话就行了。”坐在床边的张老夫人起身,对刘同庆一行表示感谢。王镜岩教授把刘同庆和周舒做了一番介绍后,就请刘同庆对张校长做常规检查。只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10

张龙翔一生热爱科学、热爱教育事业,尊重同行、关心青年、奖掖后进、团结合作的精神和温文儒雅的学者风采,受到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界和高等教育界广泛的尊敬和爱戴。他五十年如一日,在祖国的教育和科技战线上辛勤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很多学生在缅怀张龙翔先生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他对待学生不仅在学术上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而且在生活上也如同长辈般给予关心。更可贵的是,他能在文化大革命和其他政治运动中,在法治和道德沦丧、世态炎凉、利害重于情义、威势重于是非的艰难环境中,关心和顾及青年学子的命运和前途,以大智大勇的善心仍给学生以科学知识的培育,并千方百计匡正青年学子的迷惘言行,给以善意的引导,避免了一些人更深地误入歧途。与人为善,一以贯之。就是后来他身患癌症之后,一方面配合中日友好医院刘同庆大夫的治疗,另一方面仍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无数难以忍受的病痛之苦,不懈于自己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四年中继续坚持培养了他

展开阅读全文 ∨

张龙翔

张龙翔

Copyright © 2016-2024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