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人百科>王佛松简介

王佛松简介

发布时间:2022-01-25
20人浏览
王佛松(1933.5.23-),广东兴宁人,高分子化学家。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6年,他作为课题组负责人组织和领导了异戊橡胶的铝钛催化剂基本配方,找到了有效的第三组份。1970年提出了催化活性中心的“双金属络合物”结构及其形成机理,弄清了异戊胶分子量及其分布与加工性能的关系,首次指出了稀土催化双烯聚合具有“活性聚合”性质。王佛松长期从事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及导电高分子研究,还开展高分子—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工作。参与和领导顺丁和异戊橡胶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发明了异戊二烯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剂,并初步阐明其活性中心的形成和结构以及催化机理。在导电高分子聚乙炔、聚苯胺研究中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结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奖等。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王佛松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兴宁

出生日期:1933年5月23日

职业:高分子化学家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

主要成就:发明了异戊二烯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剂

人物经历

2

1933年,王佛松在广东兴宁地处粤赣闽三省交界呱呱坠地,给这个清苦的农家带来了喜悦。他的父母都是目不识丁、老实本分的农民。从5岁开始上学堂,背负着家人的期待,怀揣自强奋进的梦想,他一路成长为我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一名科学家。

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在四年学习期间,他刻苦努力、勤奋好学,始终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深得老师赞赏。

1955年被录取为留苏预备生,1956年被选派到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师从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和合成橡胶专家波・亚・多尔哥普罗斯克院士。1960年获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学位。

1960年至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为了发展中国合成橡胶工业,他把在国外学到的科学知识、先进技术应用于中国的合成橡胶研究中,他领导和参加高顺式聚丁二烯橡胶的合成、聚合机理及聚合物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两种新催化体系,为中国的顺丁橡胶科研与工业化奠定了一定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

学术贡献

3

王佛松主要从事定向聚合、稀土催化及导电高分子研究。于20世纪首次发现了稀土催化剂可用于异戊二烯的定向聚合,并开发出橡胶新品种———稀土异戊橡胶。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在国内开展导电高分子研究,与国外几乎同时成功地合成了可溶性聚苯胺及其支撑膜;针对定向聚合生产中溶剂回收能耗大的问题,提出了稀土异戊二烯本体聚合的研究,并开发出合成双烯橡胶新技术,取得专利。

◆顺丁橡胶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

从1960年底开始,王佛松作为“顺丁橡胶合成、结构和性能研究”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国内首先开辟了“丁二烯顺-1,4定向聚合催化剂”研究。通过一系列合成试验和聚合机理研究,他弄清了钴体系顺丁橡胶中的凝胶是阳离子型交联反应造成的,并提出添加给电子试剂来抑制凝胶。他与同事一起确认分子量分布窄是当时顺丁橡胶加工性差的原因,决定采用钴镍混合催化剂来调节分子量分布宽度,从而形成有特色的国外未见报道的催化体系,得到的“顺丁-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4

太平洋地区高分子联合会(PPF)主席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

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高分子学科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委员

中国化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研究会副主席、中国石油学会副主席、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应用化学》主编、《化学学报》编委、《高分子化学》编委、太平洋地区高分子联合会副主席、《合成橡胶工业》副主编等。

外界评价

5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王佛松院士的梦想,始终弥散出一份浓重的家国情怀。他的经历,清晰地诠释出从“我的梦”到“中国梦”的转变与融合。(《中国人事组织报》)

王佛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他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智慧都无私奉献给了祖国和科学;王佛松先生是我国优秀的教育家,他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高尚品质,为我们树立了精心育才的光辉典范;王佛松先生是卓越的科研组织领导者,为应化所和中科院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佛松先生是国际合作交流的杰出典范和民主政治的积极推动者。“他代表着一代科技工作者所走过的艰辛开拓和攀登之路,闪烁着我国科学家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的崇高科学精神,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王佛松

王佛松

Copyright © 2016-2024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