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人百科>马杏垣简介

马杏垣简介

发布时间:2022-01-31
84人浏览
标签: 地质学家
马杏垣,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吉林长春人。曾任国际地震危险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执行局委员,第六协调委员会“喜马拉雅及其邻区分委会”副主席及主席。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研究领域广阔,尤其是构造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和地震地质学。曾经获得获“李四光荣誉奖”等多项奖励。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马杏垣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吉林省长春市

出生日期:1919年5月25日

逝世日期:2001年1月22日

职业:地质学家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

主要成就:创立解析构造学

性别:男

人物生平

2

1919年农历4月26日,马杏垣院士出生在吉林长春市,父亲经商,祖籍河北乐亭县。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刚刚小学毕业的少年马杏垣,就不得不流亡关内,先后就读于河北昌黎汇文中学和天津南开中学。

在1935年发生“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中,他参加南下请愿团,与大家一起卧轨拦截火车,后辗转抵南京,抗议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不当亡国奴,他辍学随一批革命青年和进步人士离开天津,途经烟台,辗转到了重庆。当时在南渝中学(后改为南开中学)读高中三年级的马杏垣,思想上受到了进一步的熏陶,长期流亡生活使他爱憎分明,思想更加成熟。他以“马蹄”为笔名在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上发表一幅表现八路军战士的木刻画。

1938年5月,他加入了当时由周恩来领导的中共南方局地下党组织,并在八路军办事处接受培训。从此就在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冒着生命危险在白区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

1938年,马杏垣高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3

科研综述

创建解析立学派

马杏垣院士对前寒武纪古老地壳和变质岩区构造研究的持续研究时间最长、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培养出的人才也最多的方面。在那动荡的岁月,他虽身处逆境,仍矢志不渝,十上嵩山,断断续续22载,终于克服了重重的自然和人为的困难,在1981年出版了《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专着和发表了其他相关论文,受到地质界,被誉为研究之范本,并获得了地质矿产部首批科技成果二等奖。于1983年,又在那里召开了“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现场会”。同年,国际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学术会专门组织中外专家赴嵩山考察。中国地学前辈黄汲清院士读了这部着作后,兴奋地写信向他祝贺,说该书“阐述令人信服,确是中国地质界之重大贡献”。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主席Zwart教授也同样予以高度赞扬。

早在60年代,他就从华北地台上变质岩区构造研究出发,深透地洞察到,华北地台原先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大陆克拉通,而是由若干变质地块和变质褶皱带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4

国际地学界著名科学家对马杏垣院士这两项成果给予的高度赞誉,国际岩石圈委员会主席K.福格斯(Fucks)1989年8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说:“马杏垣教授主编的《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对国际岩石圈计划作出了贡献,为其他国家编制这类图件建立了范例。……为所有研究岩石圈动力学的科学家提供了很实用的参考资料”。

国际地学断面计划委员会两任主席J.W.H.蒙格(Monger)和H.J.格茨(Gotze),对马杏垣院士主编6条总长八千余公里的地学断面的评价:“以马杏垣教授为首的科学家为全球地学断面计划(GGT)做出了最出色的成果,你们的断面显示了科学上的高水平,并为岩石圈的结构演化和动力学提供了重要轮廓,全世界的GGT工作组都将从你们雄伟的工作和经验中获益。”

Copyright © 2016-2024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