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人百科>王鸿祯简介

王鸿祯简介

发布时间:2022-02-04
44人浏览
王鸿祯(1916.11.17-2010.7.17),男,出生于山东苍山,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前寒武纪地质、大地构造学和地质学史。是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90年代研究层序地层与古大陆再造,提出地球节律的普遍性和全球大陆基底构造单元划分与泛大陆聚散周期,形成了全球构造的活动论与历史发展的点断前进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曾任《古生物学报》、《地层学杂志》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学卷)编委会副主任等。代表作有《中国古地理图集》和《中国古生代珊瑚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等。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王鸿祯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兰陵(苍山)

出生日期:1916年11月17日

逝世日期:2010年7月17日

职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主要成就: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之一 建立四射珊瑚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

代表作品:《中国古生代珊瑚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中国古地理图集》

人物生平

2

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王鸿祯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父亲为前清秀才。1929年(中华民国十八年),进入临沂山东省立第五中学(山东省立临沂中学)学习。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父亲去世,家境进一步衰落,王鸿祯随哥哥赴北平求学,由于对绘画的喜爱,一度就读于北平美术专科学校。

1935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王鸿祯报考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洋大学三所名校,均被录取,最后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地质学。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王鸿祯写的《评顾登堡著:地壳构造与大陆分布》一文,经高振西老师推荐在《地质论评》发表,成为他撰写和发表学术文章的起点。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王鸿祯参加了“湘黔滇步行团”,行程1600公里。沿途在原清华大学地学系系主任袁复礼教授指导下,观察地质现象和地层剖面,学习作记录、采标本等。期间王鸿祯陆续在《地质论评》上发表了《山脉之基底部分与基底山》(波勃诺夫著)、《地壳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3

学术职务

1947年-1950年,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

1950年-1952年,北京大学秘书长,地质系教授

1952年-1953年,中国地质学会第27-28届理事兼书记

1952年-1954年,中国地质学会书记

1952年-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矿产系主任

1953年-1954年,中国古生物学会书记

1954年-1957年,第29—30届常务理事

1956年-1957年,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

1956年-1958年,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

1980年-1983年,武汉地质学院院长

1983年-1987年,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院教授

1984年-1989年,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1989年-1993年,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

1939年-1945年,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地质系助教,研究助教

其它职务

1980年-1984年,《地球科学》主编

1980年-1987年,《构造地质论丛》主编

1987年-1990年,《现代地质》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4

原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王鸿祯院士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讲团结,讲和谐,待人以善,克己以严。他那种克己奉公、勤于行政的高贵品质,实事求是、敢讲真话的科学精神,善以待人、提携青年的优良作风,永远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王训练:王鸿祯正是以他无比宽阔的胸怀和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不断完善着自己,也在不断地展示着他人生的完美。

地质作家常江:渐远杏坛老凤声,文风严正,不愧地界宗师,国学榜样,顿飞教苑苍山泪,薪火传承,且看林中桃李,海底珊瑚。

Copyright © 2016-2024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