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人百科>蔡旭简介

蔡旭简介

发布时间:2022-02-05
143人浏览
标签: 农业教育家
蔡旭(1911 05.12 - 1985 12.15),字勖敏,江苏省武进市人。生于1911年5月12日,卒于1985年12月15日,享年74岁。小麦栽培及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小麦育种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另有同名作家,服装设计大师,下面分别详细介绍。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概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省武进市

出生日期:1911 05.12

逝世日期:1985 12.15

职业:科学家

毕业院校: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农学院

主要成就:中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

人物生平

2

1911年5月12日(农历四月十四),蔡旭出生在江苏省武进县后塘桥蔡家村。

1930年在江苏无锡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先学蚕桑,后转入农学系。

1934年,蔡旭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并留校任教。他住在农事试验场,半天在校教学,半天在农场从事小麦研究工作。他在40多亩地上种植了国内外小麦品种数千份,开展上万个穗行和整套纯系育种试验。在老一辈植物遗传育种学家金善宝教授指导下,蔡旭选育和推广了“中大13-215”等品种,这是中国最早一批推广的小麦良种。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冬天,南京中央大学被迫内迁。到达重庆后,沙坪坝的一间堆柴小屋,成了蔡旭的栖身之所。不惧敌机时时侵扰,蔡旭和同事们把费尽周折带来的麦种播种在一块山坡地上。在这块小山坡上,蔡旭和同事们培育出“南大2419”小麦良种。

1939年冬天,蔡旭陪同金善宝教授沿嘉陵江、涪江北上,前往川西北进行农业生产考察。成都平原的无边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3

科研综述

毕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早年在金善宝教授指导下选育出“南大2419”抗锈小麦良种,推广面积近亿亩,为中国小麦推广史上面积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个良种其后又选育出4批20多个抗锈良种小麦,在华北北部晚熟冬麦区大面积推广研究、推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培育出亩产千斤的高产品种,为北京市和华北地区小麦大面积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北地区冬季寒旱

春季少雨。当时京郊小麦大部在旱地种植,缺水少肥,栽培条件极差,生产上用的品种多是抗寒、抗旱、耐瘠的地方品种。它们适应性很强,但产量潜力很低,不抗倒伏也不抗条锈病,成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限制因素。从这种现状出发,蔡旭采取抗锈性、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并重的方针,一方面从国外材料中筛选成熟较早、适应性较好的抗锈类型,同时选用丰产性、适应性都较好的农家品种与前者杂交,以期选获兼得二者之长的新类型。1950年全国条锈病大流行,所有麦田严重感染,呈现一片黄锈色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任职

4

曾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副教授、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副校长、顾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所长、北京市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五届人大代表和四届政协委员,北京市七届和八届人大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

个人生活

5

蔡旭的父亲是清末秀才,为人厚道。母亲操持家务教养子女,还要养猪、养蚕和种田。在母亲辛勤劳动的旋律下成长,蔡旭深深体会到衣食来之不易,在幼小心灵中播下了立志农业的根苗。尤其在母亲认真勤劳、艰苦朴素美德的感染下,他自幼养成了正直淳朴、坚毅进取的性格。

人物评价

6

蔡旭是中国小麦遗传育种及栽培学家、农业教育家,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新中国小麦育种工作的奠基人之一。

蔡旭为人和蔼,但在科研工作上却要求严格。蔡旭的弟子、在一起工作十多年的北京三元农业公司技术员王宏锦记得:一次生产队给小麦地浇了水,两天后蔡旭去看这块麦田时发现有一片没有浇上水,他用拐仗戳着地发火,连声责问。等工作人员补浇了水,他才放下心来:“我的脾气不好,大家不要生我的气。”

后世纪念

7

蔡旭半身铜像

蔡旭逝世后,人们以塑像的形式表达纪念,也借以景仰他赤忱报国、科学为民的事迹和精神。消息传开,35个单位主动赞助,农大师生、农村干群950多人自发捐资,在中国农业大学树立起校园里第一座人物塑像——蔡旭半身铜像。

蔡旭故居

蔡旭故居位于市区大观路32号,座南朝北,现存二进,为江南院落式建筑,建于清末民初。这里曾是常州府署的驿站,明、清时期常州府府衙就在故居东北约200米的原体育场。故居大门还保持清代驿站风格,进门是天井,在天井四周有清式房屋多间,清式屋脊、屋架依然保存,蔡旭曾居住的房屋一排三间在四合院南面,门窗西洋风格,改建于民国。

Copyright © 2016-2024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