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人百科>吴晗简介

吴晗简介

发布时间:2021-12-25
179人浏览
吴晗(1909年8月11日—1969年10月17日),原名吴春晗,字伯辰,笔名语轩、酉生等,浙江义乌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其所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当权者残酷批斗,最后不得已在狱中自杀,家破人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吴晗

别名:原名吴春晗,笔名语轩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义乌市

出生日期:1909年(己酉年)8月11日

逝世日期:1969年10月17日

职业: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市副市长等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主要成就: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明史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 《朱元璋传》在史学界有重大影响

代表作品:《朱元璋传》《明史简述》《读史札记》《历史的镜子》

妻子:袁震

人物生平

2

吴晗于1909年8月11日出生于浙江义乌,原名吴春晗,字伯辰。家庭经济时常颠簸于温饱与小康之间。其父吴滨珏,秀才出身,家教颇严。吴晗少年聪慧,自小就对历史尤其明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吴晗不仅早慧,而且早熟,12岁时到金华读中学,广读博览,一边吸收梁启超变革维新的思想,一边还学会了打麻将、抽烟,逃学旷课,无所不有,总之,他不是一个“乖孩子”。

1925年,吴晗中学毕业,因家道衰落,遂在本村小学教书,赚取一点工资贴补家用。

1927年秋,吴晗考入杭州之江大学。但吴晗志不在此,1928年他独自离家出走,辗转来到杭州考入之江大学预科;一年后该校停办,又前往上海,考入中国公学。从此,他与胡适结下不解之缘——胡适此时正是该校校长。1930年,经燕京大学教授顾颉刚介绍,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日文编考部任馆员。

进入中国公学,吴晗即成为胡适门生,不久写下《西汉的经济状况》一文,深得胡适赞赏。1930年3月19日,吴晗径直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3

吴晗先生从40年代开始数易其稿的《朱元璋传》,在史学界乃至现实生活中都发生过重大影响;他提倡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在普及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手录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不仅留下了一部方便实用的研究资料,而且留下了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学术研究之风。

轶事典故

4

吴晗年轻时的一个重要史学成绩是关于“建州史”的研究。建州乃女真族先祖之地,努尔哈赤入关并建清王朝后,竭力否认建州曾在明朝管辖之内,并在清修《明史》中对过往历史进行篡改、伪造和歪曲。正如鲁迅指出的那样:“现在不说别的,但看雍正、乾隆两朝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震惊。全毁,抽毁,删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篡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盛事的,但他们不但搞乱了古书的格式,还篡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于内廷,还颁之于文风颇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多很有些骨气的人。”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被一页一页撕毁的。

最终考据结果表明,早在明朝就设有“建州卫”,女真族长期隶属明政府,是中华民族中一员。通过这段研究,吴晗的史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正如他在主编《益世报》史学专刊时表达的那样,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二、求真;三、重视“一向不被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

后世纪念

5

1984年,在吴晗诞辰75周年,清华大学决定在校园内近春园遗址内建造吴晗纪念亭,1984年8月31日,邓小平同志亲笔为纪念亭题写“晗亭”两个大字,1984年10月26日纪念亭落成。1984年10月27日,清华大学举行了“晗亭”落成典礼。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字制成匾额,高悬亭中。1986年4月27日,吴晗像在近春园“晗亭”北侧落成。为青色花岗岩质,像高2.8米,座上刻有吴晗生平事略。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得蒂设计制作。

吴晗

吴晗

Copyright © 2016-2024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