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人百科>黄祯祥简介

黄祯祥简介

发布时间:2022-02-09
30人浏览
黄祯祥(1910年2月10日—1987年3月25日),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福建厦门人。193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34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法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在医学病毒学的发展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一次使病毒定量测定的显微镜观察法被革新为肉眼观察法;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发病机理的研究,为控制中国乙型脑炎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不同毒力的乙脑病毒株,并对其生态学与流行的关系、变异的某些规律、保存毒株的方法及疫苗等进行了研究;发明了用福尔马林处理麻疹活疫苗的新方法。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黄祯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

出生日期:1910年2月10日

逝世日期:1987年3月25日

职业:病毒学家

毕业院校:燕京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

主要成就: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

人物生平

2

1910年2月10日 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

1934年 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4—1941年 任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助教。

1941—1942年 在美国普林斯顿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修。

1942—1943年 任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医科大学内科及微生物科讲师。

1944—1947年 任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医理组主任。

19471949年任 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

1949—1987年 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病毒学室(先后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82年 任《国际病毒学》杂志、《传染病学论丛》编委,被聘为国际比较病毒学组织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7年3月25日 因白血病逝世于北京。

出身良好,学习优异

黄祯祥,1910年2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养成了好读书求知识的习惯。192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的医

展开阅读全文 ∨

病毒培养技术

3

背景

本世纪初,国际上对病毒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病毒的工作还很不成熟,方法也很落后。由于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物,当时检测病毒存在与否,需要通过对动物注射含病毒物,观察动物发病或死亡来判断,显然这种方法是十分原始的。病毒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即它没有自己的酶系统,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因而一般的微生物培养基不能使病毒繁殖和生存。病毒的这两个特性加大了寻找培养病毒新技术的难度。病毒培养是病毒研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可以说没有病毒培养新技术的建立,也就没有病毒研究的突破和发展。因此,许多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际上许多知名学者为此苦苦探索了几十年。

发表相关论文

1943年黄祯祥在美国发表了《西方马脑炎病毒在组织培养上滴定和中和作用的进一步研究》,这一研究论文立即引起举世瞩目,并得到同行的普遍认可。

这一新技术概括为:

第一步,用人为的方法将动物组织经过处理消化成单层细胞,并给这种细胞以一定的营养

展开阅读全文 ∨

乙型脑炎研究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当时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之一。黄祯祥清楚地知道要开展乙型脑炎的研究,着手解决这一医学难题,困难是很大的。然而,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病毒学者的责任感,激励着他不能不主动请缨,他向卫生部领导要求,要从乙型脑炎入手开始新中国的病毒研究事业。卫生当局满足了他的愿望,支持他的工作,给了他人力、物力的保证。乙型脑炎的研究工作从此开始了。

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对乙型脑炎这种传染病的认识还很肤浅,乙型脑炎的病原、发病机制、传播规律、诊断、免疫等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甚至于在中国流行的乙型脑炎(当时俗称大脑炎)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所流行的乙型脑炎是不是一种病都未能搞清楚。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病毒学界都是有待揭示的课题。

在建国后的头两年中,黄祯祥组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有关调查工作,由于卫生当局的大力协助及各医疗卫生机构的热诚合作,这项工作是相当顺利的。在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

病毒免疫贡献

5

1954年,世界上分离麻疹病毒获得成功。用组织培养技术研制麻疹疫苗就成为世界病毒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1961年,黄祯祥以极大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麻疹疫苗的研究工作中。他和著名儿科专家诸福棠教授合作对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合作推动了当时中国麻疹病毒的研究工作。此后,黄祯祥和他领导的麻疹病毒研究室对麻疹病毒血凝素、麻疹疫苗的佐剂、疫苗的生产工艺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福尔马林处理的麻疹疫苗》是他这一时期发表的重要论文。这篇论文曾在第四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宣读,得到与会者的好评。

“文化大革命”以后,黄祯祥致力于病毒免疫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被动免疫对活病毒自动免疫的影响》等论文。在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的研究方面,他指导研究生进行了探索性的工作,先后发表了《不同病毒两次治疗腹水瘤小鼠的初步研究》、《病毒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小鼠瘤的研究》、《肿瘤抗巨噬细胞移动作用的研究》等多篇论文。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论著

6

1 黄祯祥,王逸民.北京市流行性脑炎病毒的分离和鉴别.中华医学杂志,1951,37(4):280—286.

2 黄祯祥.北京市流行性脑炎媒介的推论和预防.中华新医学报,1951,2(8):635—638.

3 黄祯祥,贾秉义,诸福棠等.麻疹减毒活疫苗的研究:Ⅰ.不同代数及不同剂量的人羊膜细胞减毒活疫苗的致病性及免疫性.中华医学杂志,1961,47(6):341—345.

4 黄祯祥,郭可謇,吴洛沂.麻疹病毒的分离.中华医学杂志,1961,47(6):352—354.

5 曾毅,邓裕美,黄祯祥.影响麻疹病毒血凝素滴度的某些因素探讨.微生物学报,1963,9(3):267—271.

6 黄祯祥主编.病毒学总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

7 黄祯祥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毒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8 黄祯祥主编.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9 黄祯祥主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7

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法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在医学病毒学的发展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一次使病毒定量测定的显微镜观察法被革新为肉眼观察法;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发病机理的研究,为控制中国乙型脑炎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不同毒力的乙脑病毒株,并对其生态学与流行的关系、变异的某些规律、保存毒株的方法及疫苗等进行了研究;发明了用福尔马林处理麻疹活疫苗的新方法。

Copyright © 2016-2024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