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人百科>黄锡畴简介

黄锡畴简介

发布时间:2022-02-17
8人浏览
标签: 地理学家
黄锡畴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自然地理学家,在山地景观、沼泽湿地、环境地理、区域研究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并有创新。首次发现长白山高山苔原,为中国确认并增添了极地自然景观类型,奠定了中国苔原学。在沼泽领域首次提出并论证沼泽发育多模式理论,突破前苏联沼泽发育统一过程学说,首次提出沼泽分布规律和沼泽性质新要素综合方法。创办《地理科学》和《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离休后,仍笔耕不辍,在他80华诞之际,又出版了《自然地理与环境研究——黄锡畴论文续集》。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黄锡畴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义乌市

出生日期:1924年8月

职业:自然地理学家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个人简介

2

黄锡畴先生是我国著名自然地理学家。50年来从事自然地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山地景观、沼泽湿地、环境地理、区域研究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并有创新。1959年发现长白山高山苔原,为我国确认并增添了极地自然景观类型,具有重大科学意义。长期以来一直对长白山高山苔原特性进行综合研究,并与国外作比较研究,奠定了我国苔原学。在沼泽领域,他首次提出并论证沼泽发育多模式理论,突破了前苏联沼泽发育统一过程学说,首次提出沼泽分布和分异规律、沼泽性质新概念。

生平经历

3

1945年8月—1949年5月,考入浙江大学史地系学习。

1945年5月—1950年5月,杭州市军管会干事。

1950年5月—1951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学习。

1951年9月—1958年12月,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助教;1953年经考试选派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前往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研究生院进修。

1968年12月—1969年12月,回国后在吉林师范大学地理系任讲师。

1960年—1972年8月,其间:1960-1961年下放农村劳动锻炼,1966年6月“文革”后,被“革命群众”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和“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农村,受尽磨难。

1972年8月—1977年,调任吉林省地理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这期间创办了内部刊物《地理译丛》;1975年4月起,又因人事档案问题费尽了周折,生存受到了影响,到1977年才恢复了工作。?1978年5月—1990年4月,出席吉林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著作

4

《欧亚大陆温带山地垂直带结构类型》,科学出版社,1962年。?

“试论沼泽的分布和发展规律”,《地理科学》,1982年,2卷3期。?

“欧亚大陆东部高山苔原的南缘”,《地理科学》,1984年,4卷4期。?

“中国沼泽研究的进展”(与马学慧合作),《海洋与湖泊》,1988,19卷5期。

“沼泽生态系统的性质”,《地理科学》,1989年,9卷2期。?

《沼泽自然综合体特性的探讨》(与金泰龙合作),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高山苔原》,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沼泽的分异规律》,中国科技出版社,1998年。?

“长白山高山苔原研究的进展”,《地理科学》,1999年,19卷1期。

长白山高山苔原研究的进展黄锡畴黄锡畴先生1924年8月生于浙江义乌,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50年5月—1951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学习。1951年就职于东北师范大学。1954年国家选派赴苏联进修,1

展开阅读全文 ∨

科研工作

5

搞科研就要迎难而上

1954年他被选派到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研究生院进修。在学位论文选题时,导师索恰瓦院士希望他写中国题目,这样做难度较小,容易通过论文。而他却认为,万里迢迢到国外去,应该学习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做高水平的研究。经过精心准备和多次论证,最后选择了高加索库班河上游的捷别尔达河流域作研究区。高加索地区自然条件很复杂,已有100多年的研究历史,文献浩如烟海,在2—3年内要探索某些基本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下定决心,要走自己的路,从认识岩石、动植物种类开始,亲自采集标本和样品,在1400km2的高山峡谷里,在民情复杂的少数民族地区,作了三个夏季的野外考察,克服了重重困难,对该流域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撰写了约13万字的学位论文“捷别尔达流域自然地理”。他的论文在答辩会上得到专家们的赞许,并授予副博士学位。列宁格勒大学学报在报道中指出,“该论文为高加索研究做出

展开阅读全文 ∨

高山苔原的发现

6

1959年夏,他结合自然区划工作,与野外考察队一行来到长白山。那时登山公路还未修建,不通汽车。考察队沿着林间小道徒步攀登,当穿越矮小弯曲的岳桦带,抵达森林边缘时,顿觉豁然开朗,眼前呈现开阔的高山无林地带,在一片绿茵上百花争艳,姹紫嫣红,山坡上点缀着皑皑雪斑,衬托蔚兰的晴天,漂浮着朵朵白云,宛如天使编织的一张锦绣的大地毯,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卷啊!人们称它为“空中花园”。那么,这个高山花园在科学上应该是属于什么自然景观类型呢?当时文献上有称它为高山草甸,有称为高山草原,也有泛称为高山植被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与他在高加索研究过的阿尔卑斯型的高山草甸不同,至于称高山草原也不妥当。长白山高山带植被是由矮小伏地匍匐生长的小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及多种苔藓、地衣组成,这是一种冷湿型的植被。在外貌、结构、组成和生态等特征方面与北极地区的植被和自然景观类型极为相似。从植物区系成分分析,它们也有许多相同起

展开阅读全文 ∨

发现高山苔原的背景

7

全球范围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它的各部分又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各要素的分布,受地域分异规律所制约。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规律。?

1.高山苔原的发现及其命名是以自然分异规律及其在欧亚大陆自然分异格局中的地位作理论依据的。?

2.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结构类型从属于三维地带性。不仅其基带受这种规律的制约,而且高山带自然景观作为整体的部分也受其影响和制约。山地达到一定海拔高度,出现森林界限,在林线以上不生长树木,为无林景观的高山带自然景观相应分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高山苔原等类型。长白山高山带植被为无林,由灌木、小灌木、多年生草本、苔藓、地衣组成地毯式植被,其植物群落和植物生态等与极地苔原相近,与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概念相去甚远。?

3.长白山高山带为苔原—高山型的生态气候条件,其突出特点是严寒、高湿、风大,寒冻风化剧烈。分布有多种冰缘地貌形态;存在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

沼泽学理论探索

8

沼泽是湿地的主要类型和基本组成部分。我国对沼泽作为独立学科的研究起始于50年代末。1958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当时为东北地理研究所)成立,按中国科学院地学研究的分工,明确规定该所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展全国沼泽的调查研究。同时为生产服务的目的性也很明确。当时竺可桢副院长指出,”沼泽、湖泊等特殊问题的研究,为扩大农田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0多年来,广大沼泽研究工作者,历尽艰辛,从东北的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到西南的若尔盖高原和西藏高原,从东南沿海到西北新疆,对全国各地不同类型的沼泽进行了综合考察。基本查明和掌握了其基本特点。通过考察研究和定点观测试验相结合查明了有关沼泽成因,形成过程,水文物理、沼泽径流、沼泽小气候,沼泽水化学,沼泽植被特征及其演替,泥炭特性和沼泽形成时期等方面的规律性问题。竺可桢副院长针对沼泽研究早就指出过,“作为专题研究,一方面要结合生产实践的需要,另

展开阅读全文 ∨

贡献意义

9

我国著名的长白山,其主体是一座休眠火山。山体耸起,自然景观垂直分异极为明显。自然景观垂直带结构具有代表性,但划分很不一致,特别是森林界线以上高山带的自然景观类型,过去文献上名称很为混乱。作者(1959年)通过考察研究,提出长白山自然景观垂直带结构的新模式,将高山带自然景观类型命名为高山苔原,做了首次报道。?

我国地处中低纬度,不存在平原苔原。在长白山发现典型的高山苔原,为我国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增添了极地自然景观类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苔原概念

10

苔原(Tundra)是冷湿型极地自然景观类型。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及附近岛屿环极地呈带状分布,是地带性无林景观植被类型,为全球性三个自然景观地带之一。苔原分平原苔原和山地苔原。山地苔原主要分布在苔原地带、森林苔原地带和泰加林地带的山地上。分布在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和阔叶林地带山地森林界限以上高山带的则称高山苔原。?

苔原一词原以为是出自俄文或芬兰文。实际上它是北欧拉普兰德地区,拉普人(即萨米人)的语言。俄文也是从萨米语引入的。把南、北半球低纬地带高山森林线以上的植被和自然景观统称为高山苔原是不恰当的。?

Tundra一词,在我国地理学著述中通常都称苔原;在植物地理学著述中则通常译为冻原。前者主要寓意于其植被中苔藓植物发达;而后者则主要着意于其生态环境的寒冷和存在冻土。实际上两个译名的寓意虽有侧重,但都不全面。如有的沼泽多苔藓,而非苔原;而高寒有冻土的地域也不一定是冻原。全国自然地理名词词汇中确定

展开阅读全文 ∨

高山苔原综合研究

11

苔原作为自然景观的类型,它是一个自然综合体,是由各组成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的。苔原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因此,应对其开展综合研究,我们以综合观点从几个侧面对长白山高山苔原作了研究。?

对高山苔原的各组成自然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制约,相互适应形成自然综合体作了分析;把高山苔原作为生态系统对其生态环境(生态气候环境、冰缘地貌、苔原土壤等)与生物群落特点相互关系及植物群落的组成、类型,分布和植物生态特征进行了研究。?

高山苔原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受时空规律的制约,在全球尺度范围内和在历史背景上,从综合研究的又一个侧面对其发生、演化和地域分异作了分析比较的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具有创新性或填补学科空白。?

高山苔原生态环境

12

长白山主体白头山是一座巨大复式火山,经多次喷发形成。长白山地区在老第三纪时,为微起伏的淮平原。自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发生明显隆起和断裂,玄武岩浆沿断裂带大量溢出,形成熔岩台地。进入第四纪,白头山周围火山活动停熄,转为中心式喷发阶段。经各阶段的喷发和抬升,火山锥体形成。火山锥体由白头山组碱性粗面岩类等构成。?在晚更新世后,火山活动趋于减弱,处于相对稳定期。研究表明,全新世以来先后曾发生过6次喷发,其规模大小、分布范围、火山喷发物性质及其层位都不相同。现代苔原经历了多次的毁灭和复苏。?

?长白山位于大陆东部,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山地气候垂直分异极为明显,高山带的气候因素有利于苔原的生存,这里常年气温低,冬季严寒漫长,春季寒冷,夏季凉温而短促,没有真正的夏天。全年湿度大,云多雾大;全年多风,且常有大风。雾天和大风天都在260d/a以上。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季。上述因素综

展开阅读全文 ∨

其他学者评价

13

直面权威、穷理无我境界所带来的突破

直面国际权威人士理论中的偏颇和错误,富于挑战精神是一个真正学者所应该具备的胆识。而善于从发展的眼光出发来看待客观事物恰恰又是衡量一个真正的学者尺度。

我们从自然地理学家黄锡畴先生关于“沼泽发育多模式”理论体系的建立中不难体会到那种令人折服的学者内涵。在沼泽发育和分类的问题上,苏联学者一向认为沼泽的发育必然经过“从低位到高位的发育过程”,这一颇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说不仅在西欧和北欧多沼泽分布的国家中,作为典范曾得到过广泛的支持和应用,而且在一段时期内也曾影响过相当一批中国的学者。他们中间的一些人,不切实际地套用外国人的理论并机械地认为:“中国的三江平原等地的草本沼泽正处在幼年期,属低位阶段,目前还没有发育到老年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一定会发育到高位阶段成为藓类沼泽……”然而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原本就不是凭哪个“权威”就能够全部包揽和彻底解释清楚的。再聪明的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

Copyright © 2016-2024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