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人百科>李泽厚简介

李泽厚简介

发布时间:2021-12-26
40人浏览
标签: 哲学家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李泽厚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南长沙宁乡县道林

出生日期:1930年6月

职业:哲学家,教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哲学系

代表作品:《美的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

人物经历

2

所幸他天性聪明,一路入读的都是名校。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有名但很保守,国民党党棍做校长。当时进步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学校里却没什么进步气氛,连《大公报》都不让看。“但是书店还可以看到一些,比如斯诺的《西行漫记》,马克思本人的著作。我只好每星期天过河,去城里的书店站一整天。”李泽厚对本刊记者回忆。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比被动灌输的东西印象要深得多。我不喜欢人云亦云的东西,不喜欢空洞烦琐的东西,恐怕都应追溯到自己那个穷困、认真、广泛阅读的青年时期。”李泽厚确实信奉了马克思主义,这在学风保守的学校是一个异类。“全班就我一个人倾向进步,后来被学校拉进黑名单,还突击检查我,不过我事先把书藏好了。我还一直想加入共产党,当时湖南大学就有地下党,后来因为母亲死了要奔丧,等回来以后再找这个人,就找不到了。可能他们也不会接收我,我当时太高调了,周围人都以为我是共产党,连我弟弟都这么以为。”

“我当时也是不要命的。去送毛泽

展开阅读全文 ∨

哲学思想

3

李泽厚的学术探索,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具有重要影响。这种重要性,首先不在于他对具体学术问题富于新意的阐释,而在于他作为哲学家的宏观视野在美学学科建构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他率先肯定实践对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本体地位,推动50-60年代的美学讨论超越了心—物二元对立的反映论模式。他通过康德研究建立了“主体性实践哲学”,其中对使用、制造工具的物质实践作为社会存在本体地位的强调,以及对于历史唯物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地位的正面肯定,在80年代初具有双重积极意义,那就是,强调实践的主体性,有助于消解庸俗唯物论的影响,强调实践的物质性,有助于消解斗争哲学的影响。“主体性实践哲学”对个体主体性的领悟,使其所谓社会、实践等范畴显示出区别于同时代其他哲学教科书的特殊活力。当然,这种领悟与其立足于整体性的理论视角之间也形成了某种紧张,但这种理论紧张对年轻一代的理论思考却形成了特殊的刺激效应。为了消除这种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影响

4

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建构引发了中国思想文化界十余年来对主体性的执着考量和诉求。90年代以后,由于本土性的文化反思,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后现代主义视角的介入,人们在主体性问题上渐次出现了认识的转变,由此,主体性问题也陷入了困境。但只要我们还在延续着对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思考,主体性问题尤其是人的主体性的当下建构就不可能被置于我们的视野之外。就此而言,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建构理路有着显明的参考价值,其学说无疑是一种值得珍视的思想资源。

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式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人物评价

5

李泽厚在这个时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他的理性人文思索,包括理性的政治思索,理性的哲学思索,理性的伦理思索,理性的大文化思索。他最宝贵的价值是他的思想完全扬弃情绪,极为理性。在中国,几乎找不到另一个人可以和他相比。——刘再复

人物事件

6

2020年5月29日上午,90岁高龄的哲学家李泽厚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悦笛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称,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美的哲学》《我的哲学提纲》《走我自己的路》,作者李泽厚)改窜书名及篇章内容,不能如实表达作者的观点和看法,“不承认它们仍属我的著作,望读者谅之”。

李泽厚

李泽厚

Copyright © 2016-2024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