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人百科>高云览简介

高云览简介

发布时间:2022-02-18
14人浏览
高云览(1910.5.14―1956.6.13)原籍福建厦门。1926年到上海,在同乡会馆开办的免费学校泉漳中学读书。1927年以后,在厦门和漳州任教。写过中篇小说《前夜》,描写党的地下工作者的艰苦斗争。1932年在上海加入“左联”。不久返厦门。七七事变发生后,赴南洋地区教书。在马来亚参加“抗敌后援会”和南洋华侨回国慰问团。当时写的中篇小说《春秋劫》,发表于马来亚槟城《现代周刊》。1950年回国到天津定居。1952年开始,用4年时间写成长篇小说《小城春秋》,生动地描写了1930年厦门地区党领导的劫狱斗争。1956年患肠癌逝世。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高云览

别名:高怡昌、高友庆、高法鲁、高仲约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厦门

出生日期:1910年5月14日

逝世日期:1956年6月13日

代表作品:《小城春秋》、《前夜》、《春秋劫》、《没有太阳的早晨》等

生平介绍

2

出生

高云览(1910─1956),生于福建厦门一个开小酒店的老华侨家里,幼年时家中生活贫苦。小学毕业后,失学2年。

背景

他于1926年到上海,在同乡会馆办的泉漳中学上学。不久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父亲去世,家中生活重担落到他的肩上,他只好辍学回家,在厦门和漳州等地当记者和教员。但是由于政治迫害,他屡次失业,生活艰难。1930年,他以共产党领导的厦门大劫狱事件为线索,写成中篇小说《前夜》。

写作

1932年初夏,他再次来到上海,担任公时中学教员,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又一度退居厦门。1937年,他到马来亚的麻坡中华中学担任教务主任,常为《南洋商报》投稿,并参加马来亚共产党领导的“抗敌后援会”的活动,曾随南洋华侨爱国领袖陈嘉庚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问团”回国,访问许多地方。返回新加坡后,他发表了报导国内抗日战争的游记和杂文。

抗日

日本占领马来亚后,他与一些抗日的文化人撤至苏门答腊岛,以经商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年表

3

1910年高云览生于福建厦门桥亭街。原名高怡昌,笔名高云览,高友庆、健尼、高法鲁、高仲约等。小学毕业,中学一年是作者的全部学历。

1932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诗歌会”。与杨骚、白薇、穆木天、叶以群、蒲风等一起活动。

1938年在南洋麻坡中华中学任教务主任,参加“马来亚抗敌后援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

1939年以战地记者身份偕同张楚琨赴祖国云南、广西、湖南等战区采访。

1940年参加陈嘉庚率领的“南洋华侨回国慰问团”。赴西安、重庆,先后受到林伯渠、周恩来、叶剑英等首长接见。并与廖承志、宋庆龄会晤。

1942年与张楚琨、胡愈之、郁达夫、杨骚等文化人士流亡苏门答腊群岛,躲避日寇的追捕,开办“赵豫记”酒厂、钾皂厂。

1946年在新加坡与张楚琨自置“南元”“南美”两轮船,创办“钜元公司”。同年创办《南侨日报》。

1949年在解放战争中,与张楚琨奔走指挥“南元”、“南美”运载解放军的军需物资、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著作

4

《小城春秋》(长篇小说)(1956年作家出版社初版,1961年再版。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1997年再版。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以“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再版)。

《前夜》(中篇小说)(1932年上海湖风书局初版)。

《春秋劫》(中篇小说)(1946年连载新加坡《现代周刊》)。

《没有太阳的早晨》(剧本)、《夕影》(剧本)、《救亡戏剧以胡弦譬喻说》(评论)、《对戏剧艺术提高的一点意见》(评论)、

《救亡戏剧的“演”“观”谈》(评论)(1938-1939年《南洋周刊》)。

《纪念鲁迅先生》(杂文)、《关于纪念鲁迅先生杂话》(杂文)、《我们所以悼念鲁迅先生》(追悼大会演说稿)(1936年的厦门《江生报》)。

《我们在旅途上》(散文)、《重庆五月》(散文)、《孙夫人廖夫人访问记》(报告)、《论郭沫若》(评论),《通俗与媚俗的另一个解释》(评论)(1939-1941年《南洋商报》副刊《狮声》)。

《记陈

展开阅读全文 ∨

批评简论

5

总体批评特色

高云览的文学批评是他文学生涯整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现存的篇章不多,但从中仍可看出其批评的深刻洞察力和独特感悟力。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民族救亡的历史大任,使他对现实的文艺作品采用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而作家的创作本能,又使他对一些已成为历史的作品采用以印象主义为主的批评方法。这两个方面,构成了高云览文学批评的总体特色。

批判时间

高云览的文学批评主要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这一时期正是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发动侵略战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壮烈的民族战争的历史大环境中,作为一位爱国的热血青年,他不可能过多地关注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美感方面,而是注重于作家及其作品的社会性内容,即他的价值意义、思想倾向和社会效果等,他采用的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

悼念鲁迅

1936年,鲁迅先生逝世,10月底厦门召开了“厦门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逝世大会”,高云览被推举为大会主

展开阅读全文 ∨

Copyright © 2016-2024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