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人百科>房秩五简介

房秩五简介

发布时间:2022-02-19
70人浏览
标签: 社会活动家
房秩五,生于1877年,卒于1966年,名宗岳,晚号陆园老人。桐城县浮山(今属枞阳)人,是清末秀才。因思想开明,而积极倡导新文化,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房秩五

别名:陆园老人

国籍:中国

出生地:桐城县浮山

出生日期:1877年

逝世日期:1966年

职业:教育家

代表作品:《浮渡山诗存》

人物简介

2

房秩五,自幼勤奋读书,颇有才学,少年应试时,就在县府名列第一。十七岁以后,他在家乡教了八年私塾。吴汝沦在安庆创办桐城县学堂时,听得知他博学多才,特邀请他为学长。1902年春,房秩五到安庆蔡家教书,不久结识了刚从日本回国的即陈独秀等主张维新的爱国知识分子,建起了“青年励志学社”,每周聚会,讨论国事,还在安庆北门的藏书楼发起爱国反帝爱国演说会,促进了革命思想在安徽的传播。后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赴日本考察学制后回国,在安庆巡抚衙门南院筹建桐城县学堂,自任堂长,翌年招生开学,选聘学行优秀的房秩五为学长。

1904年春,陈独秀领他们共同创办了安徽第一份民主主义革命刊物——《安徽俗话报》,陈为该报主编和主要撰稿人,房秩五负责教育编辑,以“救亡图存,开通民智”的宗旨,揭露帝国主义对华各种侵略表现,向读者广泛介绍新知识、新思想,抨击传统的封建文化思想。

当年秋天他东渡日本去学习教育,在日本结识了女革命家秋瑾,

展开阅读全文 ∨

生平事迹

3

房秩五父以塾师为业。秩五幼随父读,未及冠,因生计维艰,即以课徒为业,时达了又年。

1902年,秩五馆于安庆,得以结识陈独秀等进步人士,获益良深,常往安庆藏书楼登台演讲,抨击时弊,词情多激昂,听者动容,后遭清政府通缉。同年秋,随吴挚甫赴日考察学制,归国后,襄助创办桐城中学堂,并邀为学长。

光绪三十年(1904)二月,陈独秀与房秩五、吴守一等于安庆创办《安徽俗话报》,此为安徽有史以来第一份白话报纸。

1904年秋,房赴日攻读速成师范科。1905年夏,安徽公学增设速成师范学校,秩五应李光炯电邀归国,主持速师校务。并继续从事《安徽俗话报》编辑工作。由于此报反帝反封建色彩甚浓,是年被清政府查封。

1911年春,秩五应友人邀,赴奉天(今沈阳)任《东三省日报》主笔。在其主持下,该报刷新版面,变革文风,常发表斥责帝国主义罪恶及披露朝政腐败的文章,文字通俗、辛辣,遭当局敌视,屡受警告。东北乃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发迹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

故居遗址

4

房秩五是浮山中学的创办人。1929年,他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在学校之东北,建造了一座别具一格的小楼房。在阁楼上,可眺望石溪河对岸房秩五父母的坟墓。因援《诗经》内“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圮兮,瞻望母兮”之意,将阁楼取名为“双瞻阁”。

双瞻阁分三部分组成,前有门楼,中为阁,后为脚屋,四周有土围墙,共占1913平方米。阁为杨幼卿(留日学生,时为浮山中学总务主任)设计。其主体建筑面积192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木楼板,楼下地坪用水泥铺成的。楼前为六边形小阁,全是玻璃窗户;阁下为宽阔的走廊,并置有水泥栏杆,中有石级可达门楼。阁前檐正中有匾一,文曰“双瞻阁”,初为上海知名人士沈尹默所题,现为原安徽省政协主席张恺帆所书。大门前三字,系仿照房氏书箱上的字体写就的,据说是房秩五的墨迹。从前,楼下为房秩五及其家属的卧室与客厅;楼上为藏书之所。建国后,房秩五捐献此阁为“浮山烈士纪念馆”,交浮山中学管理,后被当地林场占

展开阅读全文 ∨

Copyright © 2016-2024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