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人百科>张伯桢简介

张伯桢简介

发布时间:2022-02-27
43人浏览
张伯桢(1877-1946年),民国著名学者、藏书家。字子干,号沧海,又号篁溪,东莞篁村胜和村人。篁村一带是东莞张氏家族的一个聚居地。在南城区运河东三路与银丰路的交界处,有一个度香亭公园留着一座祠堂,名为“棣甫张公祠”。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张伯桢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东莞

出生日期:1877

逝世日期:1946

生平

2

久经打听,才知道这座祠堂的来历。原来这是张伯桢的宗族祖祠。今天,张伯桢出生地之篁村祖屋早已灰飞烟灭,现仅留下这么一座祠堂。棣甫张公祠建筑面积约228平方米,两头威武的石狮子蹲立在门口,淡灰的墙壁,青黛色的瓦顶,淡红色、有点脱漆的祠堂大门,一块书有“棣甫张公祠”的黑色牌匾醒目地挂在祠堂的横梁处,祠堂屋顶上的石雕模样还清晰可见。祖祠为三间式的二进建筑,中间有一天井,两侧以通廊相连。祠堂的墙上和柱子上仍遗存着解放前夕解放军在此暂住时书写的宣传标语。棣甫张公祠与度香亭连成一体,成为具有一定历史与古建研究价值的建筑群,2004年被公布为东莞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02年,张伯桢25岁,于广州读书毕业,东莞知县刘德恒主持创办东莞学堂,张伯桢受聘为国文教员。

1904年辞去东莞中学的教席,在1905年1月,远赴日本留学,进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第二班,前后至1909年学成,参加日本高等研究所的毕业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

师友

3

恩师:康有为

1893年,适逢梁启超来东莞开设学术讲座,时年16岁的张伯桢就在此机会下认识了梁启超,并接受了其改良思想的灌输。19岁,张伯桢在广州府学宫孝弟祠康有为馆旁听,随后更成为康有为“万木草堂”弟子。继后,张伯桢积极拥戴以康有为为首的变法救国运动。

尽管变法失败,但张伯桢依然忠心耿耿地追随着康有为。1917年,康有为避居于美国大使馆的美森园(在北京的前门东交民巷内)。当时,张伯桢刻印康有为著的《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一书,他每日拿着书稿与康有为磋商校订。从那时起,康有为就委托张伯桢在北京琉璃厂开设“长兴书局”经销图书,刻印发行康有为的著作数百种,直到康有为逝世。如果没他,康有为一生著述的传播未必能完整。

好友:齐白石

著名画家齐白石与张伯桢有一段深厚的友谊,齐白石借居在张伯桢的住所中,长达数年,他将不少画作也赠送给这位友人。

1919年,张伯桢在北京的私家园林“张园”建成,园内三面环水,亭台楼阁,

展开阅读全文 ∨

逸事

4

张伯桢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他表彰抗清民族英雄袁崇焕,为他创建了袁督师庙。1915年,张伯桢冒着可能得罪礼制的危险,写了一篇《袁崇焕配祀关岳议》,并分寄各省将军、巡按使及京师各部院。他在议案中大力表彰乡贤袁崇焕的民族英雄事迹,认为袁崇焕可与关云长、岳飞媲美,应设立专门祭祀他的庙堂。后得当时的参谋黎元洪首先复书赞同,各省将军、巡按使及北京各部院也先后联名呈请政府,批准袁崇焕配祀关岳。

1916年,张伯桢根据道光年间编撰的《岭南遗书》中的《袁督师遗事》,重新刊行《袁督师遗集》。同年,他捐资在北京左安门内东火桥广东新义园内创建袁督师庙。门额“袁督师庙”四个大字及门联,均为康有为所书。之后又在北京广渠门内广东旧义园(今北京崇文区东花市斜街)捐资重饰袁督师墓。1916年,张伯桢的小儿子病死,张伯桢把儿子葬在袁墓旁边,以示对袁崇焕的景仰。

袁督师庙几经风雨,早已破烂不堪。解放后,市政规划一度欲将此庙迁出,后经名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

5

刻书与藏书

他为了传播恩师的著作,他出资为康有为刊印《万木草堂丛书》,收有《孔子改制考》、《伪经考》等近10种著作。并整理了康有为的藏书,编次为《万木草堂丛书目录》,收有康有为经、史、子、集四部计137种。幼年与藏书家伦明为同学,后和伦明一起治学20年,喜收藏古籍和刊刻图书,搜集近代史料及其对粤东地区的先贤名人著述、诗文集颇丰。他因仰慕乡贤袁崇焕,整理出版遗集《袁督师遗集》。热心教育,曾创办东莞中学。著《万木草堂讲学记》、《南海康先生传》、《万木草堂始末记》、《袁崇焕传》、《张家玉传》、《枣花怀古录》、《法源寺志》等。编印有《沧海丛书》,多收明代著述,如《袁督师遗集》、《张文烈公遗集》等。

Copyright © 2016-2024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