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而在2006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截至2014年总人口大约有2670万,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赵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阳、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风、新安、平原等11个。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鹤、孝思、萃涣、敬彝、创基等。
源流一
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源流二
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源流三
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
2008年,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7.5人以上,有的地区达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6人以上。赵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6.9%,赵姓人口大约1176万;4.5—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7%,赵姓人口大约704万;1.5—4.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6.8%,赵姓人口大约715万;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6%,赵姓人口大约153万。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沿黄河流域的省区是赵姓分布的主要地区。赵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北、冀鲁大部、山西、陕甘宁大部、内蒙古中部,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5%以上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及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涿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明朝时期废黜。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
汉阳郡: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时期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境内,到南朝北周时废黜。隋朝时期又曾以成州
据考证,赵姓出自嬴姓,远祖是伯益,而伯益则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帝之孙——“黑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
巩义是中华大宋赵氏皇帝七帝八陵的唯一重要圣地,据历史考证,除了被辽兵掠去的徽、钦二宗外,北宋9位皇帝有7位葬在巩义,加上赵匡胤父亲的陵墓,统称为“七帝八陵”是全国最大、保护最好的皇家陵园之一。
据宋太宗赵光义35世孙赵宗国、赵海峰、赵梓翔等人多方考证,造父捕获名马所在的桃林位于潼关东南方向的河南省鲁山县尧山镇桃林村周围,即十八垛原始森林景区内。桃林村在伏牛山东段、尧山东北45里处,方圆数百里,峰峦叠嶂,植被茂密,古树参天,溪潭相连,地形地貌与《山海经·中山经》对桃林的描述十分吻合。
下一篇:钱姓
Copyright © 2016-2023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