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远在在人皇氏时代有泰壹氏之后,传到尧帝时,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有樊姓酋长樊竖字仲文到帝都屯丘(今河南清丰),参加废帝挚立尧为帝。其尧臣樊仲文后被封到山东西南立国为君,进入夏商时期迁入陕西长安东南,其后有樊仲氏。
②相传伏羲氏之后有个叫后照的到四川的东部巴水河上游定居,其子孙以巴水之名姓巴,后来巴氏有个叫顾相的生有五个儿子,分为五个姓,其中有巴郡蛮族的樊姓起源。
③高辛氏帝喾有女配槃瓠生有六男六女后自配成婚,衍发为六个姓,其中有武陵南郡蛮族的樊姓起源。
④有颛顼帝之后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封为赢姓。据考古发现在河南信阳的平桥镇以南的狮河之滨有古樊城,出现有赢姓的古樊国之墓。
⑤陕西氐族樊姓相传是炎帝之后,汉文帝时有氏族人樊仲子,十六国时有氐族人樊世等氏族樊姓。
⑥樊姓起源于姬姓,形成于西周。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号神农氏;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号轩辕氏。从二帝的后代看,炎帝相传仅姜姓一系
樊氏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七位,人口约120多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93%左右。
樊氏主要出于姬姓。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山甫的因为作战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济源),他的后代以国号为姓,世代以樊作为姓氏。而樊氏最早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
在古代,樊氏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
先秦时期,樊姓活动主要在河南和陕西一带。进入秦、汉以后,由十曲部巴氐混血樊人的加入,西部、西北和中原的樊姓发展相对较快,到隋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上党地区,河南南部的南阳地区形成了樊姓望族。进入唐、宋时期,樊姓向南和向东部发展,很快进入皖赣苏浙地区,到明、清时期各地都有樊姓的足迹了。 宋朝时期,樊姓约有近7万,
郡望
上党郡: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樊姓历代名人77名,占总名人数的0.1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一十一位;樊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八位;樊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四十九位;樊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8%,排在并列第一百二十六位。
樊皮,春秋时周国大夫。樊皮叛王《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樊於期,战国时秦国大将,避罪于燕,得燕太子丹之庇护,后因荆轲欲替太子丹杀秦王,愿得其首级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哙,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沛县人。楚汉战争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打算在鸿门宴上谋杀刘邦,樊哙持盾闯入,斥责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灭秦后,与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咸阳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以军功封舞阳侯。
樊英,字季齐,生于汉代,南阳鲁阳人。他通晓阴阳地理,并洞悉其中的奥妙,能推测灾异。他在壶山之阳隐居时,向他求
①姬姓樊仲甫氏世系。只知道樊仲皮、樊济为其后,其余待考。
②樊城最早记载是陈寿《三国志·蜀志·卷六》樊城,西魏置县。因此,樊城之说比较晚,不可作为先祖溯源的依据。现代许多文献资料,如鲍至著《南雍州记》云:“邓县即在樊城,本仲山甫之国”,引述“樊城为仲山甫的封国”,其实是缺乏依据的谬说,是完全错误的。不过,樊城确实与樊氏有关,是兴起于春秋后期廪君巴人樊氏建立的一个樊国,位于今襄阳以南,后被楚国所灭。
Copyright © 2016-2023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