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是一个复姓。其远祖距今已有4000多年,得姓也已有2300多年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欧阳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这便是早期的越国。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无疆的儿子名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今浙江省吴兴县),封为欧阳亭侯,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
欧阳姓的单一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给越国勾践后裔子蹄的封地,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封为欧阳亭侯,属于以封爵名称为氏。
传说,黄帝有四位妃子,生了二十五个儿子。元妃西陵氏,也就是发明养蚕的嫘祖,生有一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儿子叫颛顼,后来建立夏朝的大禹是颛顼的孙子。
当时,洪水滔天,帝尧让颛顼的儿子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失败,被尧处死。舜向尧推荐鲧的儿子大禹去治水,那时大禹刚刚二十岁。
大禹带领治水大军,利用疏导的方法,将洪水引进河道和开挖的渠道,他忠于王事,历经艰辛,辛辛苦苦三十二
欧阳姓的郡望是渤海。欧阳姓以画荻为堂号。“画荻’’堂号欧阳修。欧阳修从小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买不起纸笔。母亲以地作纸,用荻当笔,教子识字。后来官进翰林院侍读,与宋祁等同修《新唐书》,又迁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秋天开紫花。后人遂以“画荻”怀念先人,以此为堂号。
六一堂,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欧阳氏族谱记载,《吉州欧阳氏六宗通谱》尊欧阳万为吉州欧阳氏始祖,欧阳修为唐安福令欧阳万9世孙,欧阳氏族人尊奉的又有堂号叫“六一堂”。
四言
望出渤海;姓启欧余:
全联典指欧阳氏的源流和郡望。
石渠博士;渤海名流:
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千乘(今山东省广饶县)人欧阳生,字和伯,西汉今文尚书学“欧阳学”的开创者。伏生的弟子,世代传授尚书学,到他的曾孙欧阳高,被立为博士,曾在石渠阁讲论。一说,八代都是博士。下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哲学家欧阳建,字坚石,渤海南皮人,有理思,具才华,在北州极有影响。历
宋朝时,欧阳姓约有2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为百家大姓之一。欧阳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欧阳姓总人口的52%。全国欧阳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约占欧阳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在广西、甘肃、福建、广东等。全国基本形成了以赣湘为中心的欧阳姓分布区。明朝时,欧阳姓约有不足1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101位。欧阳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欧阳姓总人口的60%。全国欧阳姓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这二省欧阳姓大约占全国欧阳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北、四川等。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湘为中心,向两广流动的欧阳家族。
欧阳氏是在春秋时出现的,而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阳”氏为大欧。部分阳姓来源于欧阳姓,而欧阳姓分出阳姓则是北宋末年之后的事了。
很多欧阳姓,由于历史原因改姓为阳,主要原因如下:
1、最早为北宋末年,欧阳三分家,形成了欧、阳以及欧阳同宗姓氏并列的情况。
2、政府和社会对单姓的偏好,尤其是明朝的复姓简化等,让部分欧阳姓简化为欧或阳。
其中北宋末年欧阳三分家所诞生欧姓以及阳姓都尊崇欧阳修为祖先,以安福令欧阳万为始祖,同时从纵的方面上溯到夏禹。
3、欧阳姓的台湾人、金门人、新加坡人多改为欧姓,因当时日本政府不喜欢华人姓名在四字以上,以便区别,复由于欧阳一姓中之阳字,认应避讳日本之太阳旗,乃强迫欧阳姓氏改为单姓欧。
Copyright © 2016-2023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