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嬴姓
史载贤士伯益善用火,夏禹时掌管火种,他带族人焚烧荆棘,使禽兽逃匿,开辟农田,疏通河道,为人造福。因其功绩,孙都得到了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分封至萧地(今安徽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其后代都姓萧
出自子姓
周代宋国微子启后裔大心(讳叔,字正义)诛南宫长万有功,被分封于萧,并升萧邑为附庸国,大心为萧国君主。宣公十二年,萧为楚所灭,大心子孙复国未得,遂以国为氏,称萧姓。
外族汉化改姓或赐姓
汉朝时就有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争,外族民众南逃进入中原,其中一些人姓了萧。北宋末年,辽国契丹族的拔里氏族、回鹘族的述律氏族等5个氏族全部改为萧姓,整个北方乃至中原一下子增加了许多萧姓。少数民族中满族、佤族、傣族、普米族等也有受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的影响而改姓萧的。
外姓改入
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
郡望
兰陵郡:萧氏望出兰陵。历史上有两个兰陵。“北兰陵”,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一带,西晋元康元年(291年)置郡,汉、晋数百年间,西汉丞相萧何的后裔多聚居于此。隋时废此郡。“南兰陵”,在今江苏省武进县一带,东晋初年置郡,为东晋时萧姓南迁后主要聚居地。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堂号
兰陵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汉朝一切律例典制均为他制定。
制律堂:同定汉堂。
四言
收图兴汉,辅政匡君。——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大臣萧何,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建立汉朝,作有《九章律》。下联典指西汉大臣萧望之,宣帝晚年,受遗诏辅政。元帝即位后,因当过师傅而受
宋朝时期,萧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排在第64位。其时江西萧姓人口约占中国萧姓总人口的5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这两省萧姓大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河北、山西,这四省的萧姓又集中了26%。形成了以赣皖为中心的萧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萧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9%,跃升到第二十七位。江西仍为萧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40.4%。
至2010年,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江西四省,大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广东、山东、河南、福建、广西、贵州六省,又占萧姓人口的25%。湖南为萧姓第一大省,约占萧姓总人口的18%。在湘赣黔、闽粤大部、广西北部、云南东北角、四川东部、渝鄂大部,萧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7%以上,中心地区可
四序堂
四序堂为潮阳萧氏肇基祖萧洵的“生祠”。有‘潮汕第一祠’之称。该祠坐东向西,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三壁联,三进厅,配龙虎天井二个,前天井一个,左右厢包各具厅房,通连穿堂,是宫殿式结构,整座建筑面积920平方米。三山门上匾额书“萧氏始祖祠”,背书“兰陵世胄”。
萧家老宅
萧家老宅位于富顺县童寺镇墨香村灵芝塆,2009年初被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萧永升嫡孙萧之芮修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该建筑分前后两院,木结构,悬山式屋顶,穿斗式结构。前院大门为砖砌的高大山墙,四合院型制,内设竖排天井两口,左右为房舍,分别六开间,通过中部石门进入后院,中间设长方形天井一口,两侧房舍分别六开间,每间由石柱相隔,北端墙中部设后门一道,南右角设侧门一道,楼上为回廊式,中部设长方形木围栏,其建筑型制仿西方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实用、严谨。
Copyright © 2016-2023 淘名字 版权所有 粤ICP备14002368号